早上在盒馬配送生鮮,下午在星巴克沖調咖啡,近期涌現的靈活用工平臺,讓很多人成了“斜杠青年”。筆者周末在市中心一處集市上,也接觸到不少利用業余時間“練攤”的個體。
靈活用工,是隨著疫情出現的新現象。疫情發生不久,就有一些生意火爆、人手緊缺的線上零售、物流企業,向那些有大量閑置員工的餐飲、家政企業進行短期人力招募,通過“共享員工”的靈活模式,既緩解人手不足,也暫緩了大批員工的失業之憂。
疫情常態化形勢下,靈活用工、靈活就業成為更多企業和個體的嘗試。針對職場人士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延期復工或在家辦公期間,有超過六成職場人士開展或計劃開展副業和兼職,目的除了增加收入,更多是想“未雨綢繆”,提前考慮公司和崗位的不確定風險,為自身拓展更多元的職業選擇。
在現在的經濟大環境下,“靈活用工”對企業而言是一種解壓。在一家知名銀行公開的一份小微企業調研報告中,企業經營壓力的源頭,最突出的就是員工工資,占比達到46%;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針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聯合調研報告也顯示,62%的中小企業認為首要壓力來自于員工薪資和五險一金。“靈活用工”很可能是讓一部分中小企業得以活下去的破解之道——面臨資金壓力的企業可以減輕用工壓力,降低企業成本。從長遠而言,保住了企業,就保住了未來繼續提供就業崗位的可能性。
個體層面,靈活用工帶來的靈活就業,有兩種具體形式。對于待崗人士而言,靈活用工平臺提供的大量精確到小時的崗位,可以緩解創收的燃眉之急;對于一部分暫不存在工作危機的個體而言,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獲取額外報酬,也是一種有益補充。
所以,靈活用工,只要有足夠的政策保障,可以實現企業與個人的雙贏。從這點來看,它不應僅僅停留在應急措施層面,完全可以發展成未來用工的一種趨勢。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也提到,我們國家有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如果廣大勞動者的就業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就只有9億張吃飯的口,而我們的零工經濟大概能夠容納兩億人的就業。
不過在現階段,雖然很多人開始了靈活就業的嘗試,但它在傳統觀念中還是與工作不穩定、保障不牢靠畫上等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既然“靈活用工”可以激活市場、促進就業,政府還是需要通過制度完善,進一步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扶持、規范這一新事物的發展。
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一方面,由于兼職工作多是根據勞務合同或承攬合同關系定性,靈活就業者處于較為劣勢的地位,他們的權益一旦受到侵害,維權頗為困難,在防范勞動關系認定、工傷賠償存在風險。另一方面,現行社會保障體系,是按照實際存在勞動關系的傳統就業形態來設計的,繳費基數設計一般以上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如果靈活就業者希望繳納社保,相當于全部由個人承擔,負擔比“正規”就業者要重得多,致使不少人因負擔過重而只能暫時忽略養老保險問題。這應該也是大部分人依舊把靈活用工當作“權宜之計”而很難主動選擇的原因所在。
如何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的廣泛利用,讓精確的數據完成個體與企業間的工作匹配之余,也讓數據的唯一、可記錄屬性在保障用工企業和就業人員雙方的權益上發揮作用,是后續可以著力關注的方面。只有當觀念的改變、技術的加持、政策的支持能夠全方位地觸及“吃螃蟹”的企業和個體的后顧之憂,靈活用工才能真正成為促進就業的有效方式。(謝飛君)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職享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57497號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