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破解藍領創新難點痛點④】職工真正期待的創新“獎勵”是什么?
閱讀提示
職工職務發明中的個體勞動價值應該如何體現,從而讓職工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更愿意投入創新?擁有創新成果的基層職工不在少數,一些企業在評勞模、評工匠、評技術資格等方面對創新職工有相應的傾斜,也有的企業對創新職工的激勵力度還不夠大。
不少基層職工表示,期待職工收益與職工創新成果的貢獻度掛鉤,讓職工獲得的收益和付出成正比。
翟新生向職工傳授探傷工作法,利用超聲波探傷儀對機車車軸進行探傷作業。受訪者供圖
普普通通的藍色存放架,上面依次排放著三根巨大的車軸,工人們只需稍稍用力,就能將車軸轉動起來,配合儀器進行人工檢測——這是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工會“翟新生大師工作室”負責人翟新生發明的火車頭“機車車軸試存放架”。“新的存放架既節省了空間又干凈衛生,最大的好處就是操作方便,讓工人們省了不少事!”該公司工會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單位重視職工的發明成果,為我們搭建了成才的舞臺。”翟新生深有感觸地說。
像翟新生這樣擁有創新成果的基層職工,其實不在少數,而對于這樣致力于創新的基層職工,許多企業在收益分配上沒有做到位,激勵力度不夠大。不少職工表示,期待收益與其創新成果的貢獻度掛鉤,讓職工獲得的收益和付出成正比,以此調動職工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評勞模、評工匠、評技術資格,創新都要起大作用
近日,南方電網廣西南寧供電局變電檢修班長、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何位經向記者介紹了一項獲得南方電網公司職工創新一等獎的創新成果——“變壓器聽診儀”。就像醫生拿著聽診儀聽病人的心肺一樣,拿著儀器去現場對著變壓器一聽,就能識別出變壓器內部到底是哪個地方出了故障。
小小的“聽診儀”也就比普通手電筒稍大一點,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花費了何位經和團隊整整半年的時間,“它涉及故障聲音的采集、聲音的分類和判斷……哎,還是很復雜的!”何位經回憶起創新的過程頗為感慨。
創新項目的成功,讓何位經倍受鼓舞。他還很高興的一點是,同事們對創新工作都非常踴躍,“我們企業今年上報的創新項目數量非常多,單單我們兩個變電管理所就有100多個!”
“前年我把‘變壓器聽診儀’作為一個突出成果去參加評審,評委們都很認可,后來我評高級工程師就順利通過了!”
對于企業的職工創新獎勵機制,何位經感到十分滿意,因為團隊的創新研發對于他們評勞模、評工匠、評技術資格等事務都很有益,參評政策對創新職工有相應的傾斜,“我團隊里的一個成員也是因為這些創新成果得到了提拔,局里對比較突出的個人是會優先考慮的。”
彭彥軍是南方電網廣西桂林供電局變電檢修作業師,在技術創新方面,他從2004年就開始起步鉆研,直到2013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彭彥軍有了自己的團隊,開始帶領工友們進行技術創新:“比如說我們研發的無塵檢修車間,就是比較優秀的項目。”
2015年,在一次戶外檢修作業時,天公不作美,彭彥軍剛把電源停掉就開始下雨了,這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主要是整個濕度環境滿足不了檢修的要求,這樣會影響到供電的可靠性。”當時,彭彥軍他們在現場臨時搭建了一個簡易型的一次性車間,解決了急需,而彭彥軍也默默將這次經歷記了下來。以此為契機,2016年開始,彭彥軍和他的團隊花了兩年的時間,成功研發出具有推廣價值、工業版的便攜式無塵檢修車間,并獲得了南方電網公司職工創新一等獎。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對于一線職工來說,創新給他們帶來的最大收益,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和崗位晉升中。
創新人員如何參與效益分紅,尚是個難題
廣西百色平果鋁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的科長張正林自豪地對記者講道:“對于創新科技獎、專利、項目效益的獎勵等,我們都有相關制度,公司內部每年都會評一些創新成果并給予獎勵,每年的科技獎勵費用在100萬元左右。”
即使企業對職工的創新激勵投入很大,但創新職工的收益依舊沒有與創新成果給企業帶來的收益直接掛鉤。而對于“讓創新成果按貢獻參與分配”這一點,絕大多數管理人員是認可和支持的,但在執行時確實存在很多現實難點。
“只要創新成果獲獎就會有相應的獎勵,但是對于創新人員參與效益分紅這一方面的政策力度暫時還不是很大。”相關企業管理人員介紹,“因為科技創新的成效分界較難界定,工作開展起來還是很有難度,不好落地。”但他們肯定,企業已經開始著手推進相關政策的制定,開始從獎勵上搭建一些分紅的機制,探索如何讓職工個人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受訪中,一線創新職工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創新研發的成果上,很多創新職工似乎并沒有特別在意物質方面的獎勵。
彭彥軍講道,“不是說經濟上有多少收益,主要這些創新是對我們自己的工作有益,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一線創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原有的作業方法,達到提高人機工效的目的。”彭彥軍由衷地覺得,這才是其創新最大的收益。
作為南方電網廣西來賓供電局甘振忠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在甘振忠看來,自己做這些研發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做這些創新研發,主要是對自己的技能水平的鍛煉,不論是從技能、管理方面,還是對自己的工作態度、作業習慣,都是十分有益的,包括出去評審、參加比賽,對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是無形的。”
激發創新能力,還要給予職工更廣闊的舞臺
比起物質方面的獎勵,一線創新職工們似乎更希望得到企業在研發上的支持,好讓他們專心于研發。來賓供電局機器人創建負責人韋雙雙表示,自己的團隊每年都會申報專利,也想向全國推廣團隊的優秀創新成果,他希望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
來賓供電局生技部經理李繼初告訴記者,下一步,來賓供電局將加大創新獎勵投入,并且不再局限于專業、崗位上的“小問題”,而是去聯動高校、優秀企業包括互聯網企業一起研討生產、經營方向上的“大問題”,以校企聯動的方式,去帶領一線員工發展,給予職工更廣闊的舞臺。
對于如何調動職工的創新積極性這一問題,李繼初直言:“不能光看物質獎勵!”在他看來,激發職工的創新能力,主要靠的還是企業營造氛圍,“物質獎勵當然會帶來積極性,但更多時候依靠的是社會各界對創新創造的認可度。當我們走出電網公司系統去外面評比,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媒體的報道,讓更多人認識到創新創造的優秀職工和感受創新創造的魅力。這樣一來,職工得到社會認可、尊重之后,創新積極性會更高,創新氛圍也會愈加濃厚。”
記者手記
創新需要企業和職工相互給予
采訪的過程中,彭彥軍回憶道,以前團隊想要申報專利,都需要自己到知識產權局申報,為一個專利得來回跑十多趟,不斷辦理修改、繳費等事宜,特別麻煩。現在公司幫職工找了專門代理機構,職工只需要寫好申報交給他們就可以了,由他們去走完后面的所有流程,省了很多的事情。對此,彭彥平感到特別開心:“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發中,就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像這樣的舉措其實就是給予創新職工真正的支持,實際而有用,也是職工們歡迎的。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受訪職工們不約而同地表達出“創新成果對工作上的幫助才是最大的收益”這一想法,這令記者有些驚訝,因為他們都來自不同地市不同公司,觀點卻出奇的一致。
今年兩會上,有代表提出要提高獎勵水平來調動職工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讓職工獲得的收益和付出成正比。這肯定沒有錯。但在采訪中,也有管理人員提出,激發職工創新的確還得靠企業的創新氛圍,讓創新職工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顯得尤其重要。的確,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給予創新職工應有的榮譽,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創新運作的過程中,個人與企業是分不開的,讓創新研發推廣應用、走向市場,這其實是一個集體的智慧成果。企業給予職工大力支持,職工積極創新給予企業積極的反饋,這樣才能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文中受訪企業機制較為完善,良好氛圍已然形成。而在受訪企業之外,盡管有關方面一再強調推動創新成果按貢獻參與分配,但還是有很多企業對職工創新成果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職工創新熱情不高。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建立鼓勵職工創新的機制,能給予職工更多的支持,能讓創新職工看見實實在在的好處,讓創新隊伍日漸壯大。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龐慧敏 通訊員 蔣少萱)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職享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57497號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